产后系列(一)——产后护理
一、产后生理
恶露:恶露是产后子宫内膜的脱落,经由阴道排出体外的分泌物。依次分为血性恶露、浆液性恶露、白色恶露三个时期。一般恶露可持续产后4—6周后干净。
产后宫缩痛:在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,称为产后宫缩痛,一般于产后1—2天出现,持续2—3日后自然消失。经产妇尤为多见。
褥汗:产褥早期,皮肤排泄功能旺盛,排出大量汗液,以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,不属病态,于产后一周内自行好转。
心理保健:您如感到抑郁,应及时与家属或医生讨论有关情绪上的变化。家属应加倍地关心体贴产妇。
二、产后保健
饮食:平产后:可根据产妇需要进食易消化富营养的食品,一般鸡鸭、鱼、肉、乳制品、蔬菜、豆制品均能食用。但忌食辛辣、刺激性食品。为预防便秘应多食含纤维丰富的食品及水果。剖宫产后:1、术后禁食6小时,可减轻恶心、呕吐和腹胀。2、6小时后进流质(如米汤、蛋汤、萝卜汤、红枣汤等),忌产气多的流质(如牛奶、豆浆)。3、排气后可进食半流质饮食(如面条、稀饭、馄饨等)。4、解大便后可进软饭(饮食种类同平产)。
卫生:注意保持会阴清洁,勤换内裤及消毒卫生垫,常用温水清洗会阴,特别是便后。采取侧卧位,以免恶露污染伤口。分娩时用腹压常诱发痔疮加重,肿痛明显者可涂20%鞣酸软膏后,轻轻推入肛门内。
活动:一般平产后卧床4—6小时可以起床。剖宫产后去枕平卧6小时,头侧向一侧。6小时以后应适当多翻身活动,导尿管拔除后可下床活动。产妇起床时注意三个一分钟:可先摇高床头取半卧位一分钟,无头晕等不适后坐在床沿一分钟,再床边站一分钟后,由家属搀扶。如感觉头晕、眼花、乏力,先不要走动;在活动时若有不适,先慢慢坐下;在活动中,自测心率,如果心率>100次/分,应及时休息。平产后24小时后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,适当增加活动,可做产后体操等,以利于恶露排出、子宫复旧及产后恢复。
休息:由于产时体力消耗大,又有一定量的出血,产后体质较弱,产妇需多卧床休息,合理安排日常生活,学会与婴儿同步休息,增加白天睡眠时间,保证每日8—9小时睡眠时间,避免情绪过度激动,紧张。
排尿:平产后:多饮开水,尽量在产后4小时内尽早解小便,以防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,导致产后出血。剖宫产后:一般给留置导尿,为预防尿路感染,要保持尿流通畅、会阴清洁。留置导尿管拔除后,应多饮水,及时排尿,以防尿潴留。
产后知识系列(二)——母乳喂养
母乳喂养知识要点
对宝宝的好处:
(1)营养全面,母乳喂养可提供孩子的同时期生长发育的营养素需求。
(2)可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,减少感染性疾病,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及肠道系统疾病。
(3)增进母子感情: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。
对母亲的好处:
(1)促进子宫收缩,减少产后出血。
(2)协助体型恢复(每天多消耗大于500Kcal热量)。
(3)减少乳腺癌、卵巢癌发病机会。
对家庭及社会的好处:
(1)减少人工喂养费用及人力。
(2)减少婴幼儿生病的医疗开支。
(3)增加父母对家庭子女的责任感。
早开奶指的是: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以内,开始与母亲肌肤接触30分钟以上,同时帮助吸吮乳头。
重要性:能促进子宫收缩;满足母婴间情感交流和联系;作为第一次免疫;觅食与吸吮反射建立;促进早期泌乳等。
3、母婴同室的重要性
24小时同室,每天母婴分离不超过1小时。能促进乳汁分泌,按需哺乳,保持有足够的母乳,增加母婴感情。
(1)哺乳的正确姿势
婴儿身体转向母亲,紧贴母亲身体,下颏接触乳房。(要点:胸贴胸,腹贴腹,下颏贴乳房,鼻头对乳头)
(2)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
用乳头触碰孩子的嘴唇;直等到孩子嘴张开;很快将孩子移向乳房,让整个乳头及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。
(3)托乳房
手贴在乳房下的胸壁上;食指托着乳房;拇指在乳房的上方;母亲手指不要太靠近乳头。
按需哺乳是指:母亲奶胀时,应唤醒婴儿进行喂哺;孩子想吃时,进行喂哺。如孩子睡觉时间太长(大于3小时)应仔细观察,排除异常情况。
重要性: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需要;预防乳汁淤积,乳腺炎的发生;促进乳汁分泌,保持有足够的母乳。
应做到早吸吮:出生头几天努力做好勤吸吮(12次/天以上);乳汁充足后做到按需喂哺;喂哺的姿势正确;坚持夜间哺乳。
纯母乳喂养指的是:除母乳外不给其它食物,或除了母乳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药物(不用奶瓶喂)外不给其它食物。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。
重要性:
(1)母乳喂养可提供孩子的同时期生长发育的营养素需求。
(2)母乳喂养可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,减少子代感染性疾病,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及肠道系统疾病。
(3)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可使中耳炎的风险降到三分之一,气喘病的风险降低一半。
(4)促进胃肠道的发育。
(5)减少成年后代谢性疾病。
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574号
版权所有: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浙ICP备05080900号